冯善书:艺术寡头制造的虚假垄断
2018-09-19 00:12:09
  • 0
  • 0
  • 0

冯善书

在国内的拍卖行,有些当代画家的作品,经常以天价“成交”,而另有些作品,即便未被场内的买家顶上天花板,仍以高出市场实际流通价格数倍甚或数十倍落槌。这类在普通投资者看来不可思议的成交纪录,当天便会迅速登上各类网络媒体的头条,引发社会热议。

撇开新闻营销的话题不谈,在这些“天价成交”的背后,实际反映出,艺术寡头对正常市场交易上下其手的现象。在经济学上,寡头指的是少数几个相互依存的资本合伙控制某类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或组织。垄断是这类市场的最重要特征,可见,寡头商家的数量虽然少,但他们对整个市场拥有不容置疑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在国内的艺术界,寡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早在七八年前,作家王朔一篇批评艾未未抄袭岳路平作品,就引发过业界对“艺术寡头”的思考和讨论。而后,西沐等一批学者也先后撰文对这一现象进行研讨。彼时,王朔用其那支铁笔给艺术寡头勾勒的外部轮廊非常清晰,指的就是在国内“垄断了中国现代艺术参加国际展览的几乎所有机会,垄断了收藏家资源和艺术赞助的来源”的那少数内几个人。西沐则从学人的角度进一步解释——艺术寡头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通吃”,只要有利益的事均沾,而不是依靠竞争能力、市场的机制去获得资源,更多地是采用非市场化、非竞争手段去获取支配及占有资源。

诚然,实际的艺术品市场,从生态结构和运行模式上,远比批评界和学界概括的要复杂和多变。有一些寡头,或许与“权力资本”并无多少瓜葛,仅仅是前些年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进入高烧阶段时自然形成的。记得两三年前,我去拜访一位美院教授,就与对方严肃地探讨过类似的话题。在中青年画家里边,这位教授进入市场比较早,与部分画廊老板和投资者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关系。后来,几位拥有一定资金实力的老板基于自身对未来市场的认知和判断,垄断了该画家作品绝大部分的市场供给,并顺势把价格推到了空前高位。对这种现象,我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几个老板想用“寡头”的办法来控制市场。不过,与真正的寡头市场相比,这几个老板当然还没有对市场的大众买家形成应有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原因很简单,该画家作为二线画家,其艺术表达方式虽初具风格,但学术地位还有待学界的评估。何况,在前几年相对低的价位上,其作品流通量亦不十分大,并未构建起能够一路支撑价格飙升的坚实市场底座。尽管目前这些老板的确在实际上控制了该画家新作的流通,但一旦其中有一位或两位老板因资金链紧张而无力继续“坐庄”,那极有可能在遭遇市场外部环境变化时迎来价格塌方。果不其然,我的话说完没多久,国内的艺术品行业便迎来了大调整。这几位一心想当“寡头”的投资者,与该画家一起都陷入了困难。

事实上,在国内那些单幅作品动辄几十万、数百万的一线画家里边,被“寡头”绑架的现象更为普遍。我认识的好几位早期靠着职务身份在市场上位的画家,其作品价格在近年的行业大调整中,都遭遇了报复性的下跌。情况好的价格在流通市场被买家腰斩,情况不好的跌到剩下历史高峰期的1/10,躲在他们背后的炒家自嘲“输得底裤都没得穿了”。

为什么一些艺术家会听信寡头的承诺,任由他们对市场进行“垄断”经营?一方面根源于自身对艺术缺乏真诚,在心态上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手段加速从市场上获利,而另一方面则由于在民间投资过热的时期,尝到过泡沫经济的甜头,从而对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和对寡头资本的综合实力过度迷信,以至于对客观的市场规律缺乏科学预判。

找不到散户来接盘的庄家,只能算是失败的投机者。在弱市环境下还在拼命通过拍卖行把“成交价格”抬到天上去的炒家,无异于是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告诉别人自己在做局。这类虚假的垄断,只能关起门来骗自己。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